李承刚:新中国**代防水人的追求与思考
发布:xxjinxiu浏览:6678次
在烈日炎炎的八月,《中华建筑报.中国防水》编辑部记者来到位于北三环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幸采访了新中国**代防水人、**代公派留苏学者、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为中国建筑防水协会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
在幽静的大院一栋普通民宅的二楼,我们见到了德高望重的李老。李老满头银发,精神矍铄,在他老式住宅但干净整洁的家里,他热情地招呼我们入座,并娓娓道来他半个世纪的防水缘。半生缘 一世情
1952年,毕业于苏南工业专科学校土木科的李承刚,就职于东北第三建筑工程公司。1956年12月,他被建筑工程部选派赴前苏联建筑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进修建筑防水**。经过一年多的学习,1958年1月,李承刚被调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材料研究室,以他为组长的十几人的防水研究小组创建了中国**早的防水材料实验室,至此,正式开始了他的防水生涯。
1958年,北京乃至全国都在投入为迎接建国10周年兴建10大建筑的热潮中。李承刚组织同事与众多企业合作,日以继夜拼搏,终于在不到一年时间里研制成功并投产了橡胶防水止水带、 沥青石棉纸油毡、沥青橡胶粉油毡和隧道管片防水密封圈等多种新型高质量防水材料,分别应用于北京火车站出口地道沉降缝,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北京“十大建筑”屋面工程上。同期,他参加的《屋面和隔绝工程验收规范》即建筑防水行业的**本规范也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编制完成。此外,他还参与了北京地铁一号线等**工程防水设计技术交流与研讨活动。当时,建筑防水与国家建筑科技事业发展在同一起跑线上,在**上显示了**作用,奠定了防水事业的基础。
十年动乱,李承刚去了“五七”干校劳动锻炼。1971年,李承刚被调回北京,参加筹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新机构工作。1973年,他被任命为院建筑结构研究所所长,1983年起,他担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秘书长等职务,以及聘为北京市政府**顾问团建筑顾问。
1991年,李承刚重返建筑防水**技术领域。到90年代末,他先后主持或参加了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多种高分子防水卷材、防水涂料等新型建筑防水材料的推广工作。其中,毛主席纪念堂、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直属储备粮库、国家物资储备仓库防水维修改造工程,中华世纪坛和高铁混凝土桥面防水等工程都采用了这些新材料。通过一大批**工程推广应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迅速改变了传统石油沥青油毡一通天下的局面,被业内人士称为防水卷材和防水工程的重大转折点。
在此期间,李承刚还主持或参加、编写或审查了多项防水材料标准、工程技术规范工作。包括国家标准《屋面工程技术规范》、《坡屋面工程技术规范》、《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硬泡聚氨酯保温防水工程技术规范》;行业标准《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等。著有《建筑工程防水技术与应用》,编著《建筑防水新技术》(主编)、《地下工程防水技术手册》(参编)、《施工项目技术知识》防水工程(参编)等书籍,并在建筑防水**技术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发表论文60余篇。
对未来防水行业的几点思考
作为李老毕生追求的事业,他一直关注着我国建筑防水事业的发展。李老告诉记者,他每天都要浏览相关的防水新闻和相关网站,并对近年来防水行业开展的产品质量提升活动表示赞许。他同时对防水从业者和行业协会提出了以下一些建议:
加强对注册建筑师防水**的培训与考核。过去防水**科目只是注册建筑师考核的选修项目,现在已成为建筑师的必修项目,可见国家对防水工程的重视。建筑师是防水工程设计的灵魂,他们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制定各类防水工程施工操作规程。无规矩不成方圆,比如细部构造做法,施工顺序等都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操作系统执行。 鼓励建立防水工程零部件生产基地,发展配套机具。国外一些国家比如瑞典等欧美国家,施工人员都随身携带各种施工工具,不同工程、不同部位、不同构造都有相配套的大小施工器具。希望各企业和施工单位,研究、开发一批适用的小型生产工具,做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保证防水工程质量。
——文章来源于中国防水网